關注公眾號,偶爾(如果不鴿)更新投放經驗教訓,公眾號回復“微信群”一起加群討論投放技巧(上班摸魚),分享轉發的人祝你爆量。
定義:裝死型投法
UAC在投放的時候,Google官方給你的建議一般是 ”提價“,”別動“,”再等等“,再加一條的話就是”提預算“,另外還有會建議一個地區只保留一個系列,不要互相競爭,素材補全等等。考慮投放方法基本是預算和價格給到位,佛系等, 不要動,不要調整,所以我給他取個名字,叫“裝死型”投法
定義:活躍型投法
無視官方建議,比較激進的創建多個廣告系列,經常換素材,也會比較活躍的在調整價格和預算等。
實際投放中兩種投放方法在不同情況下各有好處,不同產品在不同的投放階段,可以采用合理的投放方式,達到降低單價提高量級的方法。
注意:可能僅適合在1.0 和2.0的投放中。2.5投放跑付費很可能不適用,但如果有興趣可以嘗試。
目前總結下來的經驗:
1,適應寬泛人群的產品,可以再中后期來時用”活躍型“投法不斷去嘗試。
2,需要精準人群投放的產品,以及2.5為主的產品投放更合適”裝死型“投法。
3,出價沒有競爭力,產品轉化率偏低的時候,被迫使用”活躍型“投法。
解釋:
1, 產品適應的人群寬泛的產品通常賣點不會單一,而是多種賣點都可以拿來投放,但是Google官方建議的只保留一個廣告系列通常哪怕是加adgroup也很難讓多種方向的素材都能跑起來,尤其是一個系列通常實際上也就1-2個group能拿到量。另外本身這類產品可能很難通過單一的賣點去吸引到所有人群,所以實際到后期需要不斷的找到新素材,新方向去吸引不同的人群,才會需要用到很活躍的投放方式,替換素材。
2, 產品賣點比較單一,適配的人群非常精準,以及更多跑2.5的投放時候,不合適用活躍型方法投放,更合適按照官方的建議,在素材上直接用最能直接表達賣點的素材,一步到位,并且盡可能少調整。讓系統能夠不斷積累學習,找到更精準的人群。
3,出價沒競爭力,或者產品轉化率低,其實最后都會表現在產品量級不夠上,這時候如果無法承擔更高出價,就只能不斷的去嘗試新素材新方向。同時如果產品的轉化率本身不高,或者跑了非常長時間后,產品在投放過程中擴散人群的速度非常慢,這時候直接沖減會讓廣告再次曝光給曾經無視了你廣告的人群,很可能你換了個素材能夠再吸引到這部分用戶,產生轉化。
公眾號回復“微信群”一起加群討論投放技巧。(兩個數百人的優化師交流微信群等你來)
作者:何俊杰 來源:何俊杰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出海筆記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