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廣告投放效果越來越差?這些姿勢你至少要知道!

        當互聯網風暴席卷整個世界,曾經的“渠道為王”逐漸失效,大家一擁而上,沖進互聯網這個新世界里,人們不是高喊著“互聯網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平”么?廣告人怎么就成了迷失在互聯網迷宮中的小白鼠?你是否也感覺到廣告越來越難做了?


        廣告為何越來越難做了?
        1
        環境變化:信息去中心化

        當 “互聯網讓世界越來越平”的同時,消費者獲取產品的信息渠道越來越多樣,消費者出現的場景越來越繁雜,你必須在越來越多的場景做廣告來強化在消費者心智的位置,否則一個不小心就被對手搶占了先機!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慣性的使用著電視時代“渠道為王”的那一套:單純的想通過一套“萬能”的廣告模板去不同的 “碎片世界”營銷?


        請一個大眾認可的明星代言?一個廣告在微博上投放,在微信上也投放?哪有那么容易!


        2
        消費者變化:主動回避廣告

        在“越來越碎”的互聯網時代,廣告越來越難做的根源,除了上面提到的廣告人自身的認知滯后,更重要的還是消費者本身必然的變化!你有沒有想過,曾經獨霸的“萬能”模式為何突然失效了呢?


        你是否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愉快的刷著朋友圈,卻突然冒出來一條推廣廣告,這時候你就會莫名的產生厭煩!

        為何廣告投放效果越來越差?這些姿勢你至少要知道!

        當你在看某個喜愛的電視或電影網絡視頻時,正播到高潮部分,卻突然跳出來一條廣告,這個時候你肯定也是抓狂的!


        當消費者對廣告產生厭煩心理時,你做再多的嘗試都是枉然!當遭遇這樣的滑鐵盧時,很多廣告人根本無法理解為何消費者對大多數的廣告感到反感!


        其實有時候人們紛紛討厭某種行為,并非行為本身具有的害處,而是這種行為容易激起人的“心理抗拒”。


        當你在寒暑假,父母一遍一遍的說著“快寫作業”時,你就恨不得沖出家門!這種感覺是不是很像你本想愉快的看看朋友圈其他朋友的生活時,卻不料朋友圈充斥著各種微商,讓你有馬上卸載的沖動!


        可這樣的心理抗拒,為何在互聯網時代卻變得如此明顯?


        想想在曾經的“電視時代”人們就沒有心理抗拒么?當然有,不信你想想在你看電視劇時,中途到達精彩部分,卻突然播出廣告,你是不是想一口“鹽汽水”噴過去?那為何會感覺現在做廣告比之前更難了呢?


        正如上面提到的,互聯網使世界越來越碎,信息去中心化,人們也因此擁有了信息的主動選擇權!在“電視時代”你想獲得信息只能在電視,而電視是被動模式,你不喜歡“收禮只收腦白金”的廣告那么你最多只能換臺,可下一個臺也被投放了相同廣告,那你就只能被動著接受廣告。


        但是現在不同了,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我們也擁有著有史以來最多的主動權,所以當我們在互聯網面對廣告時,我們會選擇主動的進行廣告回避!


        也正是用戶廣告回避的主動選擇,使如今的廣告投放轉化率越來越低,從而使廣告越來越難做了!


        那面對這兩大困境,我們該咋辦呢?


        兩大姿勢解廣告之難

        正如傅盛的認知三部曲所說,想要解除廣告難做的問題,突破這兩大困境,根本上的需求是認知升級,那么今天我們就講講互聯網時代廣告的正確姿勢,一起來一場認知升級!

        1
        從兩種定義看兩大正確姿勢

        可口可樂全球首席營銷官MarcosdeQuinto說:從2014年至今,可口可樂公司廣告費付出:1美元,傳統廣告回報2.13美元,數字廣告回報僅1.26美元,只是傳統廣告的一半!


        可小米、三只松鼠等互聯網品牌,卻迅速崛起,其功勞難道不是數字廣告營銷所帶來的么?那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兩種極端呢?這就要從廣告人對廣告的定義來說了:

        傳統廣告人認為:廣告的本質在于占領消費者心智!

        新型廣告人認為:廣告的本質在于精準的送達!


        這兩種定義,哪個正確?都沒有錯,只是所占的角度、所處的階段不同:

         傳統廣告人是在傳統的電視時代過來的,所以其慣性的思維在于如何在信息渠道單一,面向大眾用戶且用戶被動接受的情況下,提高轉化率。在這樣的情況下,最有效的方法,無疑是洗腦式的占領消費者心智。而這種方法的本質其實就是大眾品牌的塑造與強化!


         新型互聯網廣告人,生于“碎片化”的時代,他們面對的用戶是被充分分解過的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群體,所以對于他們來講最重要的,是如何將品牌精準的展示在受眾面前!其本質是品牌的精準推銷!


        傳統廣告營銷并未失效,數字廣告營銷同樣威力巨大!只是所采用方法,所站的角度是否與所要達到的目的匹配,簡而言之面對這兩種定義的目的,你的姿勢是否正確?

        2
        線上線下廣告的兩大正確姿勢


        線上廣告的正確姿勢

        在線上做廣告,遇到最大的阻力莫過于消費者在線上處于主動地位,這對于品牌塑造、強化的線上轉化率營銷甚大,也就不難理解可口可樂所爆出的數據。因此線上廣告更適用于精準推銷。


        在之前我們提到世界的碎片化,卻說并非用戶注意力的分散?其實得益于微信等相對封閉型社交平臺的興起,碎片化世界的現象得到社交化的展現,不同世界的人開始以不同的公眾號及其內容所展現的價值觀為中心點,進行匯集,形成了現在的碎片中心化現象!


        所以精準推銷的廣告,最適用于在微信這類封閉式的社交平臺上進行投放(這里我們以微信為例)那為何那么多的微信投放廣告大部分的卻收效甚微呢?除了選錯了方向、受眾不夠精準等基礎性錯誤,更為關鍵的還是廣告的呈現方式,所以面對占據主動的消費者在內容呈現上主要需要注意兩點:


         廣告內容符合場景需求

        正如李叫獸曾提到的:用戶在任何一個場景下,總是有它這個場景本身就想達到的目標,如果你的廣告阻礙了這個目標,即使他本身很喜歡你,這時候也會反感。(就像一個本身喜歡美食的人,也會對玩游戲時遞上來的美食反感。)


        其實根本上就是廣告的類型要與公眾號受眾相匹配,在“科技美學”這樣的公眾號打手機的廣告就符合了場景下消費者的需求!


         賦予正當理由

        我們現在都講軟廣和硬廣,這兩種內容的廣告本質上的差異就在于軟廣給予了用戶正當的購買理由。


        為什么咪蒙的廣告一條幾十萬,各大品牌還是趨之若鶩呢?

        就是因為咪蒙的軟文廣告轉化率很高!


        線下廣告正確姿勢

        小米等互聯網品牌的迅速崛起,使我們一度以為傳統廣告開始逐漸失效,卻沒想到,去年底,OPPO、VIVO兩家執著于傳統渠道的公司卻是強勢崛起,將小米擠出了前三,一舉攻下了手機品牌前三的兩座寶座,讓我們驚訝的同時,是該重新審視一下線下廣告了!


        雖然信息去中心化使消費者不再被動,傳統電視廣告被影響巨大,但其影響力仍在,正是因為信息爆炸,擁有主動權的消費者抉擇的事物太多,導致大腦經常陷入疲憊,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一些時間被動的享受電視,只是這個時間比以前少的多!


        同樣的除了電視,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很多被動享受的“閑時”場景。而這些“閑時”場景正是線下品牌塑造與強化的最佳之處:


         地鐵場景

        當我們在擁擠的高速的地鐵里,身心是疲憊的,腦袋也會自然的放空,視頻類的廣告我們很難看完,但簡短的語錄式廣告卻可以,而且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一顆放空的腦袋,面對或悲傷或雞湯的語錄式廣告,更容易引發共鳴。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網易云的廣告刷爆了朋友圈!

        為何廣告投放效果越來越差?這些姿勢你至少要知道!

         分眾電梯場景

        分眾的成功,證明了電梯是“閑時”場景的代表之一,你有沒有發現當你進入電梯后會有一種“空氣突然安靜”的感覺,在這種環境下電梯里的人自然就只能被動的讓電梯里的廣告洗腦。


        正如李叫獸所說:自古以來,當用戶看向一堵墻的時候,他們期待的信息是通知。(想一下古代揭皇榜的感覺)所以,分眾電梯上,更適合這類給人心理暗示的通知型廣告。

        為何廣告投放效果越來越差?這些姿勢你至少要知道!

         公交場景

        公交與地鐵有些類似,人們身心疲憊,需要放空腦袋,但與地鐵不同的是公交速度較慢,且空間比地鐵小,所以對于公交來講更適合有聲音的音頻或視頻型廣告。公交廣告更適合一個畫面感極強,廣告詞簡單易記,劇情簡單且能夠聯想到現實生活的場景描述。


        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閑時”場景,這些“閑時”場景都有一個特點,它們都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人無法通過主觀選擇來改變,你唯一可以變化的選擇是離開這個場景!


        其實并不是做廣告變難了,不是傳統廣告逐漸失效了,也不是數字廣告轉化率遠低于傳統廣告,而是 “萬能”的廣告模板失效了!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提升對新環境與“新”用戶的認知升級,來避免下一次被慣性思維禁錮!

        作者:Alan船長 來源:Alan船長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出海筆記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0)
        Alan船長的頭像Alan船長
        上一篇 2020年5月8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8日

        相關推薦